登录|注册
BD交易驱动我国创新药企业“现金流”增长
根据恒瑞医药2024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为136亿元,同比增长21.78%;归母净利润34.32亿元,同比增长48.67%,主要是商务拓展(BD)收入贡献较大。上半年,恒瑞医药就PARP1抑制剂HRS-1167收到默克支付的1.6亿欧元首付款。去年,恒瑞医药共拿下5笔海外许可交易,除HRS-1167之外,还包括EZH2抑制剂SHR2554、TSLP单抗SHR-1905、HER1/HER2/HER4靶向药物马来酸吡咯替尼和Claudin-18.2抗体偶联药物(ADC)SHR-A1904,总交易金额超40亿美元。BD收入已成为推动恒瑞医药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靠BD收入成功“翻身”的不只是恒瑞医药,亚盛医药、百利天恒、科伦博泰等均靠BD尝到业绩甜头。上半年,亚盛医药营业收入8.24亿元,同比增长477%;净利润1.63亿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主要是因为亚盛医药将奥雷巴替尼大中华区之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武田,获得1亿美元的首付款。此外,百利天恒上半年营收大涨17倍,主要是因为收到BMS基于BL-B01D1合作协议的8亿美元首付款。
当一笔又一笔巨额收入被写进药企半年报,一个客观事实正摆在行业面前——在越来越难变现的当下,创新药似乎都在靠BD获取“现金流”。
一座井喷式黄金矿山
一般来说,一项BD交易的总金额可细分为几个部分,包括首付款、里程碑款、商业里程碑款、销售分成等,授权方能明确收到的只有首付款,其他款项则要根据后续研发及市场情况来看。不过,即便是首付款,对于药企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据医药魔方统计,2023年我国创新药企业通过BD获得的首付款总额达267.64亿元,首次超过IPO募资总额。而在2020年,我国创新药BD交易首付款总额还只有57.81亿元(详见图)。今年,这一数据仍在快速上涨,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创新药领域共发生34起海外授权交易,TOP10交易的首付款金额达7.2亿美元。
事实上,今年开年就发生了4笔重磅BD交易,分别是阿斯利康引进安锐生物的EGFRL858R抑制剂、宜联生物就YL211项目与罗氏达成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Galapagos与桥济生物就特定肿瘤靶点签订合作协议,以及Avenzo获得安锐生物CDK2抑制剂ARTS-021全球(除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权益。这4笔交易总额超35亿美元,首付款近2亿美元。此外,8月份默沙东宣布与同润生物就新型双特异性抗体CN201全球权利达成最终协议,交易总额预计达13亿美元,其中首付款7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前十大跨国药企已向我国创新药企业支付了72亿美元首付款,总交易额达450亿美元。
虽然近几年药企收到的款项仍然以首付款为主,但从今年开始,后续款项正逐步到账。例如,8月中旬亚盛医药收到武田支付的7.2亿元选择权付款和5.4亿元股权投资款;科伦药业、和铂医药、百奥泰等也均在今年收到数千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未来,由BD交易产生的收入还将继续增加。比如,亚盛医药奥雷巴替尼的销售峰值约为10亿~15亿美元,按分成比例中位数15%计算,在不投入销售队伍的情况下,亚盛医药每年可分得净收入1.5亿~2.25亿美元,预计在药物生命周期内累计销售分成20多亿美元。另外,恒瑞医药的HRS-1167属于第二代PARP抑制剂,基于高选择性和高活性,该药物有潜力作为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用于更多适应证,包括此前无法应用PARP抑制剂的肿瘤患者,市场空间巨大。根据合作协议,恒瑞医药后续将收到默克高至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每年多达数亿欧元。
由此可见,BD收入已是药企实现扭亏为盈、缓解资金压力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未来业绩增长的潜在推动力。
寒冬下的“报复性交易”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企业研发实力显著提升,跨国药企开始紧盯我国创新药市场,并成为最大的买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制于专利悬崖逼近带来的业绩增长压力,而通过获得新的创新药权益,不仅能为跨国药企带来业绩增长,也能维持其市场地位。
以亚盛医药与武田这笔现象级BD交易为例。武田拥有全球首个第三代BCR-ABL抑制剂普纳替尼,但因为存在安全性风险,商业化表现一直不佳,并且专利也将于2026年到期,这使其在与诺华阿思尼布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于是,武田迅速将目光投向亚盛医药的奥雷巴替尼。这不仅是因为预计2026年在美国上市的奥雷巴替尼能够无缝衔接其专利到期的普纳替尼,更重要的是,奥雷巴替尼针对一代和二代BCRABL抑制剂有明显的代际优势,并且对阿思尼布等耐药或者无效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依然有效。因此,在获得奥雷巴替尼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益后,武田有了与诺华竞争的底气,同时也能巩固其在CML领域的统治地位。
在研发上,国内创新药企业不再一味追求“完整的成功”,而是更关注现金流。“在研发与收入越来越难以平衡的当下,行业也开始逐渐认同‘研发—授权许可—兼并收购’路线,毕竟握住现金流,才能活下去。”有药企创始人表示。
随着BD收入开始成为药企的增长引擎,创新药转型阵痛正逐渐愈合。以恒瑞医药为例,今年上半年,其创新药收入达66.12亿元,占其营收总额的比例大幅提高,恒瑞医药向创新药转型的步伐逐步加快。过去几年,受药品集采影响,恒瑞医药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连年下滑,市值更是蒸发近千亿元。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收入和利润都已回到巅峰水平,并逐渐走出了创新药转型的阵痛期。
百利天恒、科伦博泰和正大天晴也同样在向创新药转型。与恒瑞医药全面押注创新药不同的是,百利天恒采取“以仿养创”的模式,科伦博泰专门成立子公司来研发创新药,正大天晴则是通过购买资产来加码创新药。虽然方式不同,但转型进程都在逐步加速,并进入收获期。
此外,近几年“出海”成为整个医药行业的关键词。“依靠创新药出海,国内药企不仅可以借助跨国药企的市场渠道快速获取利润,同时可以加深对海外市场的了解,挖掘更多潜在机会。长远来看,在全球竞争创新药的大背景下,出海无疑是将来与Biopharma竞争的必然准备。”有资深投资人表示。例如,2017年12月,传奇生物就CAR-T产品西达基奥仑赛与强生签订了全球独家许可和合作协议。借助强生强大的研发和销售能力,西达基奥仑赛很快就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并在上市当年拿下了1.33亿美元的销售额。2023年,西达基奥仑赛销售额快速飙升至5亿美元,今年更是有望突破10亿美元大关。依托这笔交易,传奇生物也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并于202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因此,对于整个医药行业来说,BD是超越周期的存在。一方面,跨国药企可以借此开拓新的业务,找到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国内药企可以获得现金流,并加速创新药转型。当买卖双方需求增大,交易也就更为火爆。
不能只有BD
虽然近几年BD交易成为资本寒冬中支撑我国创新药向前发展的补充力量,但仍需理性看待。
首先是在最关键的里程碑款兑现上,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据氨基观察统计,2023年我国生物制药行业授权许可交易中的里程碑款项实现率仅为22%,实现里程碑所触发的金额很少,大约为总金额的3%。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被“退货”因素,这些巨额交易也很容易成为一张空头支票。
其次是创新药流失问题。随着BD交易逐渐火爆,业内开始出现一种担忧:好药苗子都被买走了,我国创新药还能做大做强吗?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一方面,的确是有很多不错的好药苗子被买走,并且最终没有被转化出来;另一方面,很多药企对BD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卖出药物权益,甚至直接“卖身”,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创新药的流失。
第三是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对此,某资深投资人表示,对于一部分国内药企来说,BD其实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一种融资手段,因为IPO通道逐渐收窄,想要生存就不得不抓住BD这股现金流。所以很多时候,它并不属于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常规BD模式。这一点其实早在美国生物医药行业就得到了验证,虽然行业整体上形成了一级市场融资、IPO和BD交易“三轮驱动”的融资模式,但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IPO及后续在二级市场的再融资,才是支撑Biotech持续发展,甚至成长为Biopharma的必选项。
总的来看,当下的BD交易热潮的确缓解了药企的资金压力,但交易“过热”或许也会产生泡沫,甚至出现资源错配的无奈。希望我国创新药BD交易尽快回归正轨,真正变成市场上一种成熟的资产配置行为,让该BD的BD,该研发的继续研发。
(作者单位:动脉网)
(责任编辑:周雨同)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技术蓬勃发展 行业潜力巨大 AI制药领域正在批量制造高价BD
据悉,授权产品Lp(a)小分子抑制剂在体外及动物模型中均具有优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及疗效,有潜力成为高Lp(a)人群控制心血管风险的新疗法。由此可见,AI制药领域的收并购模式正在重塑,越来越... 2024-11-14 13:48BD交易驱动我国创新药企业“现金流”增长
当一笔又一笔巨额收入被写进药企半年报,一个客观事实正摆在行业面前——在越来越难变现的当下,创新药似乎都在靠BD获取“现金流”。 2024-11-01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