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首页>>旧版网站

新国标利好之下仍要注重从源头保障茶安全

  • 作者:居荃培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7-06-05

稀土限量去留之争

  

稀土元素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15个元素以及与镧系元素密切相关的钪和钇共17种元素的统称,简称稀土。由于独特的化学、物理性质,稀土在工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在农业方面,稀土肥料可以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另外,稀土元素还具有增强作物抗病、抗寒、抗旱的能力,因而稀土肥料经常被施用在一些作物上。但有研究表明,稀土元素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果摄入过量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出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考虑,原国家卫生部于1991年6月出台了《植物性食品中稀土限量卫生标准》(GB 13107-1991),规定了稻米、玉米、小麦、蔬菜、水果、花生仁、马铃薯、绿豆、茶叶中的稀土限量指标。其中,茶叶的稀土限量指标(以稀土氧化物总量计)为≤2.0mg/kg。然而,该标准发布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都不知道稻米、玉米等植物性食品有稀土限量要求。
  

2005年1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发布,该标准中的稀土限量要求继续沿用GB13107-1991。该标准发布前,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曾请求删除稀土限量要求,但未获批准。此后,植物性食品中稀土限量问题开始进入人们视野。2010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在组织修订《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时,有专家建议取消稀土限量指标。但也有专家提出,我国现有稀土风险评估和科学依据尚不完善,如果取消稀土限量指标,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中滥用稀土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造成农作物蓄积稀土元素,增加食品安全风险。建议进一步开展稀土基础研究,并以此为基础重新评估稀土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再确定是否取消稀土限量指标。从2013年开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选择镧、铈、钇3种主要稀土元素开展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除了茶叶、食用菌、藻类中的稀土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外,其他各类常见食物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处于较低水平,稀土元素的膳食暴露量不会对健康构成潜在危害。
  

基于中国居民膳食稀土元素暴露风险评估结果,2015年12月28日,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取消了植物性食品中稀土限量要求。2016年2月24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召开第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膳食稀土元素暴露评估项目技术报告。2017年3月17日,《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发布,删除稀土限量要求。
  


对茶叶产业是重大利好
  

据了解,茶叶中的稀土主要来自土壤和叶面肥。我国南方7省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福建、浙江)等地土壤多属于风化型土壤,这种土壤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茶树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并累积到茶树叶中。研究表明,稀土具有提高茶叶叶绿素含量、茶树体内酶活性等效能,并能抗旱抗涝,有助于茶叶增产及提高品质。因此,茶农在茶叶生长过程中广泛施用含有稀土的叶面肥以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一般而言,生长周期长、成熟度高的茶鲜叶制成的乌龙茶、黑茶等茶类稀土含量相对较高,生长周期短、鲜嫩度较好的茶鲜叶制成的绿茶、红茶、白茶等茶类稀土含量相对较低。
  

从食用角度来看,茶叶不同于稻米、小麦等食用量大的植物性食品,通常是冲泡后饮用茶汤。实验表明,稀土较难溶于水,茶叶浸泡后约有1/4的稀土氧化物会浸出。实验数据显示,普通人一天通过饮茶摄入的稀土量最大值为128.34微克,仅占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2%左右。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低于规定值5%以下均为安全。可见,茶叶中稀土氧化物的浸出量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近年来,国内铁观音、大红袍等乌龙茶生产企业因稀土超标而被曝光的不在少数。2011年,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立顿”牌铁观音产品因稀土含量超标引起众多媒体关注。多年来,茶叶中的稀土限量要求对茶产业尤其是南方乌龙茶、黑茶茶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在世界茶叶生产国和进口国中,只有中国设定了茶叶稀土限量标准,而这个标准很容易成为其他茶叶进口国禁止中国茶叶出口的依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茶叶产量241万吨,而出口量仅为32.9万吨。据业内人士介绍,《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删除稀土限量要求,对我国南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将是重大利好。今后,我国出口日本的乌龙茶,出口欧盟的普洱茶、黑茶都有望迎来可喜的新局面。
  

源头治理保障安全
  

茶叶稀土限量标准的取消,为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解除了束缚,也消除了人们对乌龙茶、黑茶不安全的误读。但广大茶企、茶农在欣喜的同时,更应提高忧患意识,强化源头治理,切实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专家陈宗懋说:“茶叶稀土限量标准的撤销并不意味着茶叶生产可以忽略稀土元素的安全性,茶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还是要清洁化,确保食品安全。对于茶叶中稀土元素的来源,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溯源分析,包括土壤的因素、不同种类茶叶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差异、茶树复合肥和催芽肥的因素等等,以便进一步从根源上降低茶叶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保障茶叶的饮用安全。”
  

茶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茶叶种植规模化程度不高,茶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面临着茶叶加工整体水平不高、管理相对粗放和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当前,茶叶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压力不断加大,茶叶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茶叶产量大而出口量少是国内茶产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从出口看,欧盟等国家的茶叶安全限量标准越来越严苛,部分水溶性农药超标和环境污染物超标已成为近年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首要原因。据悉,2015年中国向欧洲出口茶叶3000多个样品中,农残超标1030个,近1/3的茶叶遭遇农残超标“拦路虎”。目前,农药残留、金属元素污染、微生物污染以及其他污染物是茶叶质量安全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
  

针对国内茶叶生产源头存在的质量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4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茶业生产企业切实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把原料采购关、质量安全关。通知明确要求生产茶叶不允许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不得使用非食品原料。一旦发现铅、农药残留等指标不合格,或检出着色剂、非食品原料,要立即停产、彻查原因、召回产品。在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责任的同时,还要求各地食药监管部门加大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力度,持续开展茶叶抽检监测工作。将铅、农药残留等指标作为重点抽检监测项目,依法处置发现的问题,并公布有关信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还提出通过强化行业监督、促进品牌提升进而推动企业提高茶叶质量安全的策略。要求充分发挥茶叶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协调和引导作用,引导和规范茶叶种植环节的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定茶叶行业诚信规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各地食药监部门要大力扶植茶叶生产企业走优质化发展道路,引导企业自建茶园,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形成一批质量可信、安全可靠、国际竞争力强的优质茶叶品牌。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