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首页>>旧版网站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食源性病毒危害人类健康 吴清平院士谈诺如病毒防与控

  • 作者:陈海荣
  • 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 2018-01-11

        编者按

    

       2016年11月,由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主办、广东省执业药师注册中心承办的“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活动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共成功举办了十一场。一年多来,主办方紧紧围绕公众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热点难点问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免费为公众授课,传播科学知识,坚持做到每月一主题、每场一名师,大讲堂成为一个接地气、影响力强、具有广东特色的食品药品科普权威平台。

    

       2017年12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应邀做客大讲堂,作“生物信息时代下食源性病毒的危害监测与控制研究”主题报告。吴清平院士重点讲述了诺如病毒的发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防控等内容。讲座学术性很强,但仍然吸引了众多听众参与,讲堂内座无虚席,现场还与广东全省21个地级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进行视频连接直播互动。本期专栏整理了此次讲堂的重点内容,以飨读者。


图为吴清平院士在食药科普大讲堂讲课/摄影 何雅柔  


       中国医药报记者 陈海荣 报道  食源性病毒的危害有多大?吴清平指出:目前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食源性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不明原因食源性腹泻90%以上都是病毒引起。我国居民面临的食源性病毒致病风险较高,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等都是常见的食源性病毒。其中,诺如病毒是非常危险的一类病毒,我国诺如病毒疫情时有发生。

    

       危害:致病率高 传染性强

    

       诺如病毒这个名词已经为大众所熟知,它是一种常见病毒,1968年在美国的诺瓦克镇被发现,所以也被称为诺瓦克病毒。它可以导致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症状为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诺如病毒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医学界认为腹泻主要是由于感染细菌所致。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很多腹泻病人至死都没有被检测到细菌感染。1972年,医学工作者在人的排泄物里发现了诺如病毒,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发现食源性病毒是腹泻的非常重要的致病原,从而食源性病毒才被人们重视起来。

    

       诺如病毒致病率非常高,传染性很强。据统计,18个该病毒粒子就可以致病,儿童、老人等抵抗力较弱者是该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诺如病毒感染疫情极易在半封闭的场所内爆发,在学校、医院、火车、飞机等封闭场所容易造成群体性疫情。

    

       “全球近一半的食源性疾病疫情是诺如病毒引起的,在发展中国家,诺如病毒已造成超过20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造成非常大的威胁,被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列入生物恐怖B类因子。” 吴清平介绍。

    

       2006年,美国发生600多人规模的食物中毒,后来查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2012年,诺如病毒致德国11000多人发病;2013年,丹麦、俄罗斯、英国等国出现诺如病毒疫情;2014年,我国广州从化数百人因感染诺如病毒而致病。这些都是业内熟知的食源性病毒疫情。

    

       研究:难以培养 进展艰难

    

       针对诺如病毒的研究历史已有50年之久,但对其防控仍然是一个难题。吴清平指出,要防控诺如病毒,首先必须要能发现它,能认识它。他感慨地说:“诺如病毒防控难,是因为它有别于大部分病毒,基本上不可以人工培养,这是它最重要的特性,这使得对其研究出现了难点。”直到1990年,科学家才获得一个诺如病毒的基因组,1992年才可以进行基因组体外表达。目前,人们能从食品里面检出诺如病毒,但却因始终无法拿到它的全基因组而无法对其进行全基因组研究,这是全世界都非常困惑的事。目前科学家只能拿到诺如病毒在人体感染之后的样本,因此只能在生物信息研究里来预测它的进化规律。

    

       生物信息、数据的积累,对诺如病毒的研究非常重要,也为食源性疾病,特别是食源性病毒的防控提供了一个机遇。吴清平表示,当前生物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多组学技术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以及小分子组学等尤为突出,且基因测序成本也大幅度下降,为诺如病毒基因测序提供了便利条件。

    

       难题:变异迅速 疫苗难寻

    

       可喜的是,我国医学界已经掌握了检测诺如病毒的方法及其致病途径和特性。吴清平指出:“针对诺如病毒,2015年我们制订了诺如病毒检测的国家标准。我们还有大量的科学问题要解决。如何才能有效地发现它,这成为现在食品安全里面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据吴清平介绍,诺如病毒基因编码比较简单,基因组也已编码。可是,诺如病毒对人危害非常大,对动物却没有影响,选择性非常强。此外,诺如病毒虽然不能在人体外复制,但是它在体外环境里非常稳定,一般的紫外线处理无法杀灭它,造成了很高的食品安全风险。

    

       诺如病毒目前存在40多个基因型,它的变化非常快,每两到三年新的基因组就会出现,这也是目前尚未研发出相关疫苗的重要原因。吴清平解释,病毒疫苗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流行基因型病毒疫苗,但是由于诺如病毒变异非常大,目前尽管很多研究机构试图研发此类疫苗,但均未成功。

    

       防控:慎食生冷 注意卫生

    

       既然诺如病毒没办法通过疫苗来预防,那么应当如何防控呢?

    

       吴清平介绍,食源性病毒的传播主要有几个途径:一是食用或者饮用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二是接触受污染的物体;三是接触病毒的携带者,如食品行业从业者就是感染病毒的高危人群。诺如病毒通过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在海产品、贝类、浆果、沙拉、蔬菜表面含量非常高,因此生吃蔬菜、沙拉都可能造成诺如病毒感染,引发食源性疾病。

    

       水源性传播途径是连接病毒携带者和食品污染的重要环节。欧盟快速预警系统发布的数据显示,15%的食源性预警来源于水果。在水果中,冷冻草莓、覆盆子引起了5%的食源性预警,而冷冻的浆果混合物引起了3%的预警。值得一提的是,冷冻的进口食品引起了57%的预警,其次为牡蛎15%、贝类11%。

    

       针对普通消费者,吴清平给出了食源性病毒的防控建议:注意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生熟的食品材料分开,水果蔬菜清洗干净、贝类水产品加工彻底。他特别提示:相关患者在生病期间及康复三天内不要从事食品加工工作,要用含氯或其他消毒剂清洁易接触食品的身体表面或衣服。


(责任编辑:郭思男)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