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扶贫手记】扶贫扶到群众心坎上——一位驻村扶贫干部的工作日志
图为李利冰在用手机记录油茶的长势情况/摄影 李浩然
催开脱贫花 结出小康果
2018年3月16日
“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发动、宣传教育和情感沟通工作,激发摆脱贫困内生动力。”这是驻村工作队的“十大工作任务”之一。
双林片区还有一些没有动起来的贫困户,虽然内心渴望脱贫致富,但受制于劳动能力、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常被人贴上“等靠要”的标签。驻村扶贫怎么搞?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要让贫困户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2016年,我带着双林片区6位村支书,向文斗乡政府借资7万元,启动了5700亩油茶基地建设。如何让这些没动起来的贫困户动起来,全心全意种好油茶?我与村干部一起,采取夜访、开场坝会等多种方式“攻心”,点燃贫困户劳动致富的信心。
碑梁子村4组有一个出了名的“懒汉”,过着“东借一点、西赊一点”的穷日子。2016年底,他听了我的宣讲后,动了种油茶的心思。起早贪黑,挖地下苗,把两亩多的自留山,全部种上了油茶。
3月15日下午,他找我去看他栽的油茶。来到油茶地,让我吃惊不小——2016年栽下的不足20厘米高的油茶苗,现全部长到1米多高,比别人同期栽下的苗子几乎高出一倍,而且整块地没有一个死苗废洞,达到了示范园的标准。
他自豪地告诉我:“李队长,我这儿原本也死了几十棵苗。但我上山挖了野生油茶苗全部补植成活了。”同时,他还告诉我一个秘密,之所以起早贪黑种油茶,是因为扶贫工作队的一次“奖励”,让他甩掉了“懒汉”的帽子,在村里长了面子。
原来,去年年初,我在查勘各家的油茶种植情况时,发现他的种植进度比较快,就当着十几个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的面,奖励他两包价值十几元的生根液,还随口夸奖了他几句。没想到,这不经意的夸奖与“奖励”,竟成了他由懒变勤的动力。
精准扶贫,就是要通过正面激励引导贫困群众知政策、懂政策,动起来,以勤劳为荣,变“不干”为“愿干”,重燃生活信心,主动融入脱贫攻坚战中。
两包生根液,竟激发出一个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巨大动力,或许这是误打误撞,却也给我启发:治懒病,需先治“心病”。真心希望那两包微不足道的生根液,不仅能强壮油茶苗的生长根系,还能强壮贫困户的图强根系,早日催开脱贫之花,催熟小康之果!
扶贫先扶志 筑梦奔小康
2018年4月6日
在驻村扶贫期间,有少数农户采取哭穷、诉苦的手段,争当“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易地搬迁户”。尤其是当上级领导来村里检查、走访时,常有个别贫困户抹泪,以求得到更好的“扶贫待遇”。
2月28日,利川市市长张涛到碑梁子村走访调研。刚从碑梁子小学出来,就被一位姓冉的农妇拦住,一边哭一边拉着张市长诉苦。我心里咯噔一下——上个月我到她家走访,一家人和和睦睦,还要留我吃饭,怎么不到20天,她就拦着市长“告状”呢?我赶紧用手机录下她哭诉的全部内容,以便查找扶贫工作的疏漏。
张涛市长走后,我立即与村干部调查她哭诉的问题。经了解,她的儿女们很能干且孝顺,也都在外打工赚钱,实在找不到该用哪条扶贫政策来往她家靠。最后,村支书李仁方出主意,在建设木瓜示范基地时,优先考虑请她参与栽种木瓜。享受到“扶贫待遇”后,再见到扶贫干部与走访调研的领导时,她的脸上有了笑容。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冉姓农妇的事刚解决,五组67岁的农妇杨某也“哭”起来。
3月29日,市领导来到碑梁子村检查,杨某抢在乡干部前提出“没钱买仔猪”“没钱修房子”等问题,要求尽快解决。
第二天,我与对口帮扶干部陈学平来到老人家里,发现她家房屋破旧。但陈学平调查了她家的情况却吓了一跳:杨某一家6口人,儿子、儿媳和女儿都在外面打工,去年家里存款余额有1.8万元,养的一头小牛卖了5500元……
面对这个并不十分贫穷的“贫困户”,我们该怎么办?我与村支书苦口婆心地跟她讲政策,但她就是不理解。我们决定从她的长孙小冰身上寻找突破口,最终达成协议:在按规定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的基础上,她自己家也出一部分钱,共同把房子修好;我协调安排19岁的小冰到市区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学一门手艺。
鸿鹄展翅凌云志,骏马扬蹄踏雪心。扶贫先扶志,面对一些“会哭”的贫困户,我们要用积极的帮扶与正确的引导,激励他们诚实劳动,主动作为,用自己的双手实现小康梦。
精准识别破难题 八旬老人住新房
2018年5月8日
驻村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基层扶贫干部有三个绕不开的难题——精准识别难、材料工作难、产业发展难。其中,精准识别就是个伤脑筋的大难题。
5月4日清晨,外面下着大雨。我刚起床打开门,就看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婆婆送来一包豌豆和一捆葱蒜。我感动地收下,放到驻村工作队的厨房里,然后招呼老人坐下,并拿出100元钱。
开始,老人坚持不肯收钱,但拗不过我的坚持,最后终于收下。原来,老人冒雨过来,是想让我给她安排一套大的“扶贫房”(易地搬迁安置房)。但她并不太符合纳入易地搬迁的条件,因为两个儿子和儿媳均有赡养她的能力。
当晚9时许,老人的一个儿媳打来电话,抱怨不给她婆婆安排“扶贫房”的事,要我给她婆婆做主。挂断电话后,我连夜赶到村支书李仁方家。
既然孩子有赡养能力,为什么还要给她安排“扶贫房”呢?李仁方告诉我,他们这儿有一个风俗,上门女婿没地位,老人的两个儿子都是入赘,没有子女,而两个儿媳又均带着与前夫生的儿女,多年来,对老人没尽过赡养义务。老人已78岁高龄,一个人住在山上的旧房里,日子过得非常苦。村组本已按程序给老人安排了一套小面积的“扶贫房”,但要到下半年才能领钥匙。老人之所以要大的“扶贫房”,是想给两个儿子留后路,以防他们年老后生活没有着落。
回到宿舍,我翻查中央、省、市有关精准扶贫的政策文件,最终看到一条规定:对于女儿外嫁、儿子入赘外地,父母单独在本地生活并且的确困难的,可尊重农村习俗进行单独识别。对于子女长期不赡养老人,老人的确生活困难的,并且周围群众也认可的特殊情况,经村民主评议通过后,可以单独识别。
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召集村干部、村民代表开会,大家一致同意给老人安排一套大的“扶贫房”。随后,我也在会议记录本上签字。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事求是地解决老人的住房问题,还能惠及她的两个儿子,何乐而不为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扶真贫,真扶贫。扶真贫,首先要识真贫。而精准识别,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其根本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群众真正公认的贫困家庭纳入建档立卡、精准扶贫的目标范围。在我看来,尊重农村习俗,考虑特殊情况,就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精准识别也就不难了。
(李利冰系湖北省利川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扶贫干部、文斗乡双林党总支书记)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