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让特色食品走得更远】引福州肉燕“飞”入五湖四海百姓家
编者按
地方特色食品,往往最能体现出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然而,由于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原始、工序繁琐等多种原因,地方特色食品往往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很难实现产业化。如何让地方特色食品质量更有保证,产业做得更大,产品走得更远?本版特开设“让特色食品走得更远”栏目,我们将把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帮扶、引导、规范特色食品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呈现给您。敬请关注。
中国医药报记者 蒋守福 报道 近日,福建省德一品食品有限公司收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印发的食品生产许可(SC)证,成为继福州同利肉燕之后,福建省第二家获得SC证的肉燕生产企业。“能如此顺利拿到SC证,离不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热心帮忙与精心指导。他们不仅为我们办理证照提供全程指导和优质服务,还指导设计厂房布局,把好食品原料质量关,加强食品检测,规范包装标签标识,使我们的肉燕质量更过硬。”该公司总经理夏芳钦表示,“有了这张合法‘身份证’,我们也将打开大型卖场、批发中转商等潜在市场,让肉燕这一福州传统美食‘飞’入五湖四海‘百姓家’。”
近日,在福州市三坊七巷的同利肉燕老铺外,技师们打制燕皮的传统绝活,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
规范把关 全程指导
肉燕又称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相聚必吃此菜,故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
“巧手飞槌,打就传统闽都美馔;丹心献艺,捧出民间太平佳肴”。一碗小小的肉燕,蕴含着浓浓的福州风土人情,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令人惊叹不已。然而,以前肉燕大都是由小作坊现制现售,无法像普通预包装食品一样销售到外地。再加上大多数小作坊场所存在卫生状况不达标等问题,致使肉燕只能“墙内开花墙内香”。
为了让更多的肉燕生产加工小作坊“达标”并取得合法“身份”,近年来,福州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多管齐下,事前严防、事中严控、事后严管,着力破解肉燕监管难题。其中,连江县食品药品监管局更是紧密结合丹阳镇肉燕产业发展实际,通过全程指导帮扶、优化各项监管服务,引导当地肉燕生产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
连江县局食品药品安全总监谢家文告诉记者,为规范小作坊办证事宜,连江县局于2016年下发《关于食品加工小作坊办证流程的通知》,明确小作坊证照受理部门、现场核查人员组成、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等。同时,连江县局还要求各食药监管所加强对包括肉燕加工在内的小作坊调查摸底,对符合办证条件的,引导其办理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许可证;监管所每引导一家小作坊办证,就可获得一定的食品安全监管经费奖励;而且,把小作坊监管作为监管所绩效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调动了各监管所的工作积极性。
为把好肉燕生产关、质量关,连江县局还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力度,在肉燕原材料供应、生产环节、包装环节、销售环节为获证小作坊提供全程指导和优质服务。比如,对环境卫生、加工设备设施进行检查,要求其履行主体责任,改善加工条件;对原材料进行检查,要求其履行好进货查验制度,确保原材料来源渠道合法、质量合格;对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进行检查,严格禁止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对成品包装材料和标签标识进行检查。同时,积极开展获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加大第三方检测或食品快速检测服务,将监督抽检与日常监督相结合,及时发现肉燕安全隐患,全面掌握肉燕质量状况。
政策扶持 精细推进
为推进丹阳肉燕产业发展,连江县局及丹阳镇政府本着严格监管、注重培育的原则,陆续出台多项扶持政策。
连江县局于2016年牵头成立了丹阳肉燕协会,并积极推动丹阳肉燕小作坊集中作业园区的创建。丹阳镇政府更是多次召开推进肉燕产业发展座谈会,召集相关部门对丹阳肉燕产业经营现状及产业措施、发展瓶颈、未来思路和扶持政策等具体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比如,对从事肉燕生产经营的企业、小作坊、个体工商户,在注册商标时给予所需费用一半的补助;评上市级知名商标、福州质量奖的,给予2万元奖励;评上省级著名商标、名牌质量奖、老字号的,给予5万元奖励。对丹阳民众在外从事肉燕行业的,满一年且通过验收合格的,给予2万元资金扶持。
得益于此,连江县新办肉燕小作坊许可证数量持续增加。而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也让丹阳肉燕经营户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福建省德一品食品有限公司因为有了合法的“身份证”,让产品走得更远。来自福州市机关、学校食堂等的订单不断,产品供不应求。
谈及这些变化,夏芳钦感叹道:“真是做梦都想不到,我们小作坊加工的肉燕能进入省屏山大院机关食堂,让城里人品尝到乡下的传统手工美食。有了政府和食药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经营户的心气儿更高了。”
示范带动 创新整合
作为福州肉燕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福州同利肉燕不仅是福建省第一家获得SC证的肉燕生产企业,其紧随时代发展而进行的多项创新举措,也让不少肉燕经营者“点赞”。
福州同利肉燕第五代掌门人陈燕君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升肉燕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早在2016年年初,福州同利肉燕便建成了一个集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于一体的大型“中央厨房”(食品类规模化加工场所的统称),并配有槌肉室、擀皮室、包料室、化验室、新品研发室等,不仅破解了因手工生产导致的供不应求难题,而且有助于福州肉燕行业的加速整合。
为扩大销路,福州同利肉燕还新辟网络销售平台,在淘宝开设旗舰店,开办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平台,让肉燕营销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从而带动了福州整个肉燕行业的提升和发展。
夏芳钦表示:“拿到SC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今后,我们还将在传承肉燕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多向‘前辈’学习,精耕细作好肉燕的质量与营销‘文章’。”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规范的生产布局、标签标识、制度管理、台账记录等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给肉燕经营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福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还需要继续打造一批生产加工条件过硬、生产过程管控严格、食品安全可有效保障的标杆单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小作坊示范典型,进而形成创建一个、影响一面、带动一片的良好示范带动格局,引导和推动小作坊规范生产、健康发展。”
相关链接:肉燕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家里厨子冥思苦想,尝试取猪腿瘦肉,用木棒锤打成泥,掺上适量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进嘴里只觉滑嫩清脆,醇香沁人,连呼“大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子因这一吃食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肉燕由此而来,成为浦城乃至福建的传统美食。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