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安徽“飞检+培训”破解食品安全责任落实难题的实践与思考
食品安全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只有真正落实生产者和监管者的责任,才能实现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近年来,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四个最严”指示精神,创新实施“飞行检查+现场培训”模式,在破解基层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管部门监管责任落实难题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现状:多、小、散格局占主导
安徽省食品生产经营者虽然数量庞大,但产业基础薄弱,总体水平不高,小企业、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仍占大多数。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很多不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操作技能,不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不知履行义务,食品安全风险和隐患较大。另一方面,基层监管力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也影响了监管效果。
以食品生产企业为例,2016年,安徽全省各地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企业2381家,发现违法问题1590个,平均100家企业中问题企业占26.5家,每1家企业存在问题0.67个。同年,安徽省局累计对89家食品生产企业开展飞行检查,发现问题企业73家,发现违法问题220个。平均100家企业中,问题企业占82家,每1家企业存在问题3个。
虽然安徽省局曾连续3年对基层检查员开展专业培训,并在6个地市筛选了72个培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但依然存在不足:一是培训时间不够,很多问题无法讲深讲透;二是培训人员不够,由于会场所限,难以做到全员培训;三是实际操作不够,由于参训人员多,时间紧,无法做到全过程培训;四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现场授课,给学员展示的多是典型的、标准化的理想模式,对现实中的问题缺少解决思路和方法。
探索:新型模式受好评
针对上述问题,安徽省局创新实施“飞行检查+现场培训”模式,即在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飞行检查的同时,对生产经营者和监管人员开展现场培训。
一方面,检查结束后,即组织企业相关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召开检查结果通报会,通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同时逐条讲解整改要求和方法,使企业既知道哪里有错,又知道怎么去改。对这样的飞行检查,企业负责人“心服口服”,认为既是对他们的警示和教育,又是培训和帮扶,消除了抵触情绪,自觉实施整改。
另一方面,针对飞行检查暴露出的监管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现场组织检查人员召开培训会,详细讲解监管中存在的盲区和薄弱环节,使基层监管人员既知道查什么,又知道怎么查。培训的同时,还向监督检查机构日常发出《食品药品监管巡查(督查)整改问题清单》,指出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建议。这种为基层监管人员量身定制的“师傅带徒弟”式的现场培训,克服了传统“填鸭式”教学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宣讲轻互动、重群体轻个体等不足。
思考:抓住关键因素解难题
“飞行检查+现场培训”模式,既是对企业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和能力的精准督查指导,又是对基层食品安全执法人员履职能力的精准培训,切实做到了一次飞行检查,企业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迅速提高,基层监管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同步快速提升。
2017年10月,安徽省局使用“安徽省事中事后综合监管系统”,随机抽取了36家食品生产企业以及对应的72名检查员,按照监督检查要点对企业开展“双随机”检查。结果显示,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明显提升,除4家企业停产外, 32家企业共发现问题201个,平均每家企业发现问题6.3个,远高于培训前水平。同时,生产经营者自觉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意识明显提升,很多被飞检过的企业还成为食品安全示范单位,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安徽省局要求各市级局比照省局的模式,按照辖区生产者数量10%的比率,对区县开展“飞行检查+现场培训”,计划用一个食品生产许可周期(5年),实现“飞行检查+现场培训”覆盖全省一半企业和基层监管部门。
归根结底,“飞行检查+现场培训”,就是抓住了“人”这个关键因素,将条文化的法律规范、专业化的安全术语、概念化的监管要求,因企而异、因人而异地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具体做法,和听得懂、做得到的生动要求,让食品从业者和监管者真正弄懂了需要干什么、怎么干,从不愿干到自觉干,从而最终实现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的落实。
(作者系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郭思男)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